首页 > 原创天地 > 正文

身在他乡不是客 离人难舍异域情(第二版)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2-09-07

编者按:凤凰传奇一曲《最炫民族风》传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在民族交流日趋加强的今天,民族文化在每个人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古朴的苗寨,静谧的尼罗河畔,肃穆的教堂,每每想起这些,她们心中总会涌起浓浓的乡愁,而包容的湘大让她们找到了心灵的皈依……

 

行走在大山间的苗家妹子
 
    “半江渔火半江亭,影在沱江镜中溶。”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凤凰。“那是我的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来自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龙玲萍,在说到自己家乡时,一脸自豪。来自土家族与苗族聚居地的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苗家姑娘,留着利落的短发,穿着灰色外套,挎着手工感很强的黄色手提包。被班里同学称为“龙哥”的她,有着北方女子般的爽利大方。应我们的要求,她为我们缓缓道来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苗家,服装分为便装和节日装。随着与外界交流增多,他们的服饰文化也在与时俱进。现在,人们平常穿民族与现代相结合的特色服装。当苗族姑娘结婚时,需要准备民族服装和现代婚纱两套衣服。苗族的婚礼一般都很隆重,即使双方都认识,男方也需要请媒人上门提亲。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要在晚上出门,天亮时再进男方的家门。如果两家相隔不远,送亲队伍就会在中途停下,举行一个盛大的篝火晚会。这些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虽已不知其背后的含义,但苗家人依然代代相传。
    随着对外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但是他们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节日。重阳节是比较盛大的节日,也是苗族人合家团聚的日子。再远的儿女都要回家,每人给父母送两只鸭子过节。除此之外,苗族还有“四月八”、“六月六”等特色节日,人们会在节日时对唱苗歌、祈雨、晒被子。
    在她们的村子里,共有四十几户苗族人家,每户人家一般都有七八口人,父母大都跟子女住在一起。“在我小时候,村子里大部分的房子都是吊脚楼,我们家也不例外。”回忆起童年的生活,龙玲萍一脸笑容。但在近二十年里,吊脚楼基本被砖瓦房所替代,只有三四家还保持原样。
    尽管世事变迁,但那里还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当地人仍沿袭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产品很少拿去卖。她说:“爸爸在园子里种菜,家人吃不完的时候,需要的人可以随便来采。”因为相对封闭的环境,这里还保留着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真实与纯粹。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农活,家人就把土地无偿借给其他人使用。
    龙玲萍从小就喜欢听广播,对于现在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她很开心。从小就很爱唱歌的她,对民族歌曲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要借自己专业的优势,把我们苗族的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如今很多古老的苗歌,因为老一辈的逝去而失传。我以后一定要做好家乡文化的传播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爱上我们的纯净自然。”龙玲萍满怀憧憬地说。
    一个从故事中流淌出的山水小镇,一个从山水小镇中走出的少女,似一朵自由行走的花,扎根在包容博大的湘大,保持着纯性与自然,默默绽放她的馨香。

    漂洋过海重赴异国之约

    施(应访者要求“施”为化名)来自非洲中部、赤道横穿的遥远国度——乌干达。她,小麦色与咖啡色混合的皮肤,深凹下去的大眼睛,栗色卷曲的头发,高挑的身材;穿着灰色T恤和明黄色棉质及脚踝的长裙,透着浓郁的异国风情。
    这是施第二次来中国求学,2003年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语言大学就读语言学本科。从那以后,她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回国工作了一段时间,2011年9月她以交换生的身份再次来到中国,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留学生涯,现在在我校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攻读语言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在被问及学习汉语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时,施一脸无奈:“从头到尾都很难,特别是认、写汉字,跟我们的语言完全不同。”
    施在课余时间比较宅,一般在寝室看看书、听听音乐。我们聊起了她看过的一些中文书籍,如《家》、《红楼梦》、《阿Q正传》、《西游记》。“看《阿Q正传》时,有的地方我开始不是很理解,只是简单地在看故事,但后来才明白了这些书在告诉你那个时代的生活。”
    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语言交流的不畅,施的交往圈子比较小。“我喜欢与有共同观念的人交朋友。在中国,我和朋友一起去过北京、石家庄、徐州、青岛、广州、澳门这些地方旅游,主要是看一些名胜古迹。”
    在中国,施闲暇时喜欢读读书,但在乌干达时工作太忙,几乎没有时间看书。2010年回国后,她在一家银行工作。“我们的上班时间是星期一到星期六,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有时会加班到晚上九点多,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很少有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比之下,她在湘大读书的时光是比较悠闲的,有时会出去散步,天气好的时候还会踢足球。
    1969年10月9日,对于施的国家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乌干达独立日。 “每年的这一天,乌干达会举行阅兵式,大家一起庆祝。至于节日,我们和西方一样,有圣诞节、复活节等。”
    乌干达,这个充满生机的国度,它共有四个民族,其中又分为六十多个部落,分布在各个地区。部落的风俗、语言等都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时会一起庆祝一些节日,参加部落成员的婚礼、葬礼。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服装,在电脑上,施找出了不同民族的图片给我们看,并在本子上认真地写下各个民族的居住方位和服装名称。
    虽说“入乡随俗”,但施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阳台旁边的小厨房就是施每天吃饭的地方。乌干达是一个比较重视宗教信仰的国家,当地人多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信仰上的差异让施有些不适应,“这边的猪肉太多了,有点接受不了。”平时,施会到市场买一些蔬菜,自己亲自下厨,有时候也会吃米饭或玉米饼。“在乌干达,我们的主食是香蕉。不同品种的香蕉吃法有很多,可以炸、烤或蒸,做成很多食物,如香蕉饭、香蕉酒等。”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也有着‘香蕉城’的美称。
    从阳光明媚的尼罗河畔到细雨霏霏的湘水之滨,她于千里万里之外来赴这一场异国之约,在湘大这片热土上,找到了除家乡外的另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西欧女孩的中国情缘
 
    在传统与潮流并进的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欧洲的女人已然成为优雅、时尚、勇敢、浪漫的代名词。Ola,这个对中国有特殊情愫的欧洲女孩,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散发着一种特别的气质,有着别样的风采。她,来自波兰,未到中国前就读于华沙大学,主修中文和人类学,目前在我校学习中文。
    采访前有个小插曲——她下楼接我们时忘了带钥匙,我们便随她一起去留学生楼服务台去取钥匙。一路上,她不断地向我们道歉,“这是我第三次忘记带钥匙了。在中国,门一般不用反锁,所以会忘记,要是在我家乡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随后,我们到了她的住处。走进她的房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点点红梅水墨画,神韵俱佳。中国结、中国地图、龙形手杖,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物品在她的房间随处可见。
    每个国家的姓名文化都具有其独特之处,她简单地介绍,在波兰,姓氏很多,但常用名只有20多个。“我的波兰名字音译过来,就是叶欧兰。”她笑着说,“我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文。之所以喜欢汉语,是因为我觉得它很有挑战性。同时,我的爸爸妈妈和哥哥都很优秀,我想学些他们不会的东西。”
    在西方,圣诞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去年的圣诞节,她回了家。“Ola你回来陪我过圣诞节吧,我送你飞机票。”她一边学着她妈妈的腔调,一边做手势,把我们都逗笑了。复活节也是欧洲人很重视的节日,人们在那天会用水枪互相喷水,以示祝福。在湘大,Ola也有“老乡”。一次在复活节时,她敲开“老乡”的门,对着他洒水。对方一愣,随即明白了,也拿起水枪,两人玩得不亦乐乎。
    一直在欧洲生活的她,来到中国之后,或多或少有些不习惯。但经过时间的磨练,她也入乡随俗,慢慢融入这里。“现在,我觉得在中国只缺少三样东西——牛奶、面包和巧克力。中国的牛奶不太纯,面包口味也不新鲜,巧克力则太贵。”除此之外,两国的吃饭时间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在欧洲,中午一般不休息,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午餐时,他们很少吃热食,都是自己从家里带面包、三明治、酸奶等食物。晚饭一般是汤、面条、点心、蔬菜沙拉等。 “在这里,我中午吃水果,晚上去餐厅吃饭。我很喜欢中国的饭菜,特别是茄子,留学生一般都爱吃。”
    婚恋,在中国是一个比较隐讳的话题,而在西方则相反。Ola风趣地介绍到:“在波兰,初中谈恋爱没问题,高中谈恋爱也没问题,到大学你不谈才有问题。”她一边给我们看她哥哥结婚时的照片,一边哼唱当地结婚时的民谣,“白酒太苦要加糖,新娘新郎要接吻”。波兰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因而婚礼也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婚礼大多在教堂举行,由牧师主持。
   九月份,她将离开中国,重回故乡。进入一家波兰公司,从事与中文相关的工作是她的目标。她说:“虽然不会留在中国发展,但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回来。”我们也希望,未来的几个月里,这个独自在陌生国度生活的波兰姑娘,能够如波兰的国花三色堇一样明媚、娇艳……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