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楚楚 唐超)又是一年初夏,5月毕业季来临,众多毕业生最关心的事,就是刚刚结束的历时半年多的毕业论文(部分理工科专业为毕业设计)写作及答辩。当同学们为这“最后一次作业”奋笔疾书的时候,5月1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在博客里撰文,称毕业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生“吃不消”,并呼吁取消。此消息在微博上被网友纷纷转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讨论的热潮。
实际上,戴教授所担心的问题的确在不少学校出现。工作、简历、招聘充斥毕业生的生活;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大军,经过了初试和复试长达半年的备考过程,到毕业季时大都已经筋疲力尽而不能“站好最后一班岗。”论文抄袭已经不再奇怪,答辩因形式化、低质量化也跟着“中枪”,此类问题已成为全国高校普遍的病状而被人诟病。
针对毕业论文“流于形式”的问题,很多人表示,除了学生自身忙碌等原因,毕业论文的本身环节也存在可商榷之处。在新浪教育频道发起的“你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应该取消吗”投票活动中,百分之六十三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取消,其中得票最高的取消原因是“导师指定内容导致论文内容每年雷同,没有意义。”
戴建业却认为,出现论文雷同现象的主因不是导师,导师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必然只能规定同一方向的选题,论文雷同要追究于毕业论文答辩与找工作都集中在大学最后一年,迫于就业压力的大学生为了早日“抱得饭碗归”,不得不对毕业论文敷衍了事。且相比于国外本科生平时学期论文和研究综述的训练,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相关训练也不够,写“感想式”的通识教育和选修课论文让学生的论文水平难以提升。
尽管如此,对于网上提出的取消毕业论文答辩的观点,仍有许多同学表示高校应该做出理性思考,我校08级毕业生,刚刚参加完答辩的李同学认为,现阶段我们并没有一个方法能取代论文答辩作为检验和锻炼同学能力的考察制度,不应盲目取消。光明日报也撰文表示,相对于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师最具有综合性的考量形式,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地整合和深化,有很重要的作用。而高校要做的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对其进行不断完善,让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马相武提出:"因校制宜"的观点:“不能‘一刀切’,不同高校毕业考察形式可实现多样化,比如职教类高校可偏重于实习,学术研究型的学校在本科期间不可忽略论文答辩。”这与我校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副教授喻几凡的观点不谋而合:“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检验,因材施教,或许是本科教育突破瓶颈的一个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