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棋禅一味”,作者: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教授何云波,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在精武小学讲座合影
去年参加马来西亚第二届“孔子杯”围棋赛,做围棋文化巡回演讲。今年11月,第三届“孔子杯”国际围棋赛重燃战火。主办方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问我能不能再次来参加赛事有关活动,做系列演讲,我说没问题。后来一查日期,与在台湾举办的第20届炎黄杯时间正好冲突,但既然许诺在先,且在一个围棋不太发达的国度推广围棋文化,觉得更有意义,于是推掉炎黄杯,毅然开始了又一次的马来西亚围棋文化之旅。
“孔子杯”由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下属的围棋研究会主办,马来西亚围棋协会、新世界棋院协办。马来西亚围棋协会每年有一个马来西亚围棋公开赛,随着“孔子杯”围棋赛的崛起,它们就像吉隆坡的标志性建筑:双子塔,构成了马来西亚围棋的双子星座。双峰并峙,构筑了马来西亚围棋的主要风景。而“孔子杯”的一大特点,就是除了比赛,特别重视围棋文化的传播。并且,比赛还邀请了新加坡、文莱围棋协会有关负责人和选手参与,使今年的比赛,多了“国际”交流的色彩。新加坡围棋协会副会长李信强先生带队,四名选手在六十四强赛中分别获得了第2、4、5、9名的成绩。11月6日上午的开幕式和预赛,在一个名为“高峰”的商业广场的一楼大堂举行(去年是在四楼边的一个侧间,今年却占据了一楼大堂的中心,也似预示了围棋的日益壮大、受关注),初了例行的讲话,开幕式还有两个节目,一个是古琴演奏,一个是由读经班的陆悦英女士,带领所有选手一起诵读《棋经十三篇》。去年我就给那些学棋的孩子,讲过一次《棋经十三篇》,发现那些孩子,一个个将这篇围棋的“圣经”背得滚瓜烂熟。如今,在一个现代商业广场,几百个围棋选手,一起诵读围棋经典,那场面,想想就够动人了。这在中国,虽然围棋竞技已登峰造极,而对棋文化经典的重视,则有所不如了。
孔子杯预赛赛场
活动间隙,安排我这次行程的张敏翰先生,还特意陪同我和同行的夫人,参观了两个纪念馆:林连玉、陈嘉庚纪念馆。陈嘉庚先生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后,热心助学,先后创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事迹,早有所知。而林连玉先生的名字,则是第一次听说。林先生出生在福建,1925年到马来西亚,投身于华人教育事业,做过尊孔学校的校长,1949年推动成立吉隆坡华校教师会,之后又推动成立华校教育总会,1954年担任教总主席,领导教总八年,致力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和争取华裔公民权。那个时代的华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多,而非马来西亚出生的华人,却没有公民权。而1951年马来西亚政府公布的《巴恩报告书》规定,以官方语文(英文、巫文即马来文)为媒介的学校取代华、印文学校。1960年,《拉曼达立报告书》又强制华人中学改制,否则取消政府津贴,一些华人学校不得不成为“国中”体系之外的“独立中学”,主要靠华人的资助办学。而作为“华校总会”主席的林连玉因反对这一政策而被取消公民权。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本,如果华人不能很好地接受华语教育,就像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慢慢变得不识汉字,不会说华语,那能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中华文化,也就可想而知了。林连玉先生也是鉴于此,一方面带领教育总会争取民族平等,一方面大力推行华文教育。几十年后,经无数人的努力,马来西亚现在有了华文大学,六十多所华文独立中学,而一些国民型华文小学,则被纳入了政府资助的体制。林连玉先生曾在去世前不久的一次华人集会中说:“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的价值,跟我们的生命互相比重。我们为着保卫我们的文化,可以让人家在我们的尸身上踏过,但我们不能忍受人家剥夺我们神圣的权利。”
于是,在海外华人的眼里,捍卫民族文化,便拥有了与生命同等的价值。而我也就理解了像孔学研究会类似的华人文化团体,为什么会如此致力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孔会研究会办读经班、礼仪班、古琴班、书法班、太极班等等,而后又通过成立围棋文化研究会、办围棋班,举办围棋比赛,举行围棋文化讲座,也就是希望为中华传统文化留住一些血脉。
在孔学研究会讲座
也正因为如此,在马来西亚做围棋文化系列讲座,在我的心目中,也就更增加了一些传播中华文化的神圣使命感。短短的七天,做了六场讲座,其中有两个华文小学:力行小学和精武小学,还有孔学研究会两场,马来西亚留台联合总会一场,还有一场则是面向孔子杯六十四强的选手。讲座的主题分别有《围棋与教育》《围棋与东方管理智慧》《围棋与提升人格》《围棋与中国文化》《围棋的境界》。面对成人,更多地跟他们谈围棋所蕴含的人生之道、管理之道、文化之道。面对那些华人小学的孩子,则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围棋的兴趣。
在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讲座
11月12日上午的最后一场讲座,在精武国民型华文小学的大礼堂举行。4、5、6年级的500多名孩子,席地而座。在新世界棋院李文杰老师的配合下,给孩子们讲什么是围棋,学围棋的好处,然后让孩子上台来,在2、3、4路棋盘上体验围棋。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争着回答问题或者上台来表现一番,场面颇为热烈。讲座完了,一些孩子还舍不得离去,争着与我握手、合影,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围棋课。从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神中,我意识到,也许,就是这样一场讲座,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围棋的种子,哪天就生根、开花,结出了硕硕的果实。文化既在经典中,在故纸堆里,文化也与人的生命息息相通,棋如人生,有了切身的体验,这文化就具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勃勃的生机。
在力行小学讲座
“孔子杯”的六十四强比赛和闭幕式在吉隆坡附近的一家度假村知竹园举行。听操持赛事的李文杰先生介绍,第一届比赛在一所华文小学举行,200多参赛者,正好碰到停电、停水,苦不堪言。而知竹园,风景秀美,在山光水色中下棋,不仅可得棋之乐,也可修身养性。闭幕式的发奖仪式也颇为浓重,冠军只有一个,但64强所有选手都有奖牌,33名之后的得安慰奖,17—32名获优胜奖,前16名获名次奖,前三名还有冠、亚、季军奖杯,可谓皆大欢喜。同时每个选手还有一张精美的证书,“络绎翱翔,扶疏布散,既精即博,颁证鼓励”,使赛事具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也体现在活动的很多方面。比如我给孔学研究会读经班学员和六十四强选手做围棋文化讲座时,开始都要起立,一起唱“礼记大同篇”等儒家经典的歌曲,听讲座者向老师请安。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会长陈启生老师也会亲自光临讲座现场,讲话,布围棋与中国文化之“道”。我在华文小学讲座时,校长会亲自光临,颁发精美的感谢状。还有孔学研究会、马来西亚围棋协会、马来西亚留台联合总会、新加坡围棋协会,都为讲座准备了各种有意义的纪念品,举行赠送仪式。这种庄重的仪式感,恰恰是中国国内许多围棋活动所不太注重的。
马来西亚围棋协会张枝顺会长赠送书法作品
每次来马来西亚,都会感受到围棋在马来西亚的日益发展的脚步。尽管相对于西洋棋(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围棋的普及程度还不够,这也使赛事活动资金的筹措,面临着种种困难。甚至新世界棋院围棋班每次上课前,都会先让孩子先读《棋经十三篇》,一些家长一听说是“经”,就以为是传教活动,以此拒绝让孩子读“经”……如此种种,让马来西亚围棋的发展,有些举步维艰。但许多围棋热心人士的努力,又让我们看到了马来西亚围棋的希望。六十四强选手中,有一家三兄弟都进了8强。接待我的张敏翰先生,家里四个孩子都在学棋,他们夫妻也跟着学了起来,成了地道的“围棋之家”。
围棋之家
张敏翰先生还担任了马来西亚围棋研究会的副会长,义务从事围棋文化推广活动。而他们的付出,完全都是在尽义务。孔学研究会会长陈启生、副会长黄保雄、秘书长黄美玲,围棋研究会会长李文杰,比赛裁判长钟凯荣,还有一些热心人士,为活动忙前忙后。而马来西亚围棋协会会长张枝顺先生,尽管“孔子杯”不是围棋协会自己举办的赛事,但他仍然大力支持,提供棋具,出席各种活动,陪我下棋、观光。类似的围棋热心人,在马来西亚很多,让人特别地感动。尽管今年“孔子杯”的冠军,还是被一个曾在中国葛玉宏围棋道场学过棋的叫刘释泽的孩子蝉联。但相信经过不断努力,马来西亚一定会培养出完全出自本土的冠军棋手。
停电对弈
我在预赛和决赛开幕式上曾说到,围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棋如人生。下棋,就是综合运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这里有数学、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美学,它最好地体现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虽然冠军只有一个,但每个人只要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就会有收获。“孔子杯”今年是第三届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者,多也。“三”生出万物,意味着,围棋在马来西亚,也会生出更多成果,越来越繁荣兴旺。祝愿马来西亚的围棋,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在知竹园面向六十四强棋手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