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传真 > 正文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蒋建国来院讲学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8-12-18

12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蒋建国在第三教学楼318会议室开展学术讲座。讲座以“甲午时期的报刊地理、新闻呈现与读者阅读的回想”为题,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许高勇博士主持。

 

基于多年研究成果蒋建国指出“甲午海战”是近代历史上一个划时代事件,这一时期士绅阶层的读报活动夹杂对时局的关切,蕴含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患,与后来的历史演进密不可分。

通过翻阅甲午时期一些士绅的日记、回忆录乃至抄报记录,他发现,从1880年代开始,以《甬报》为代表的宗教报刊就已建立了通达全国各口岸的发行网络。中法战争期间,许多官员、学者通过阅读《申报》了解战况。许多读书人养成了长期阅报的习惯,报纸成为联系官员、学者和社会公众的纽带。

 

但由于交通、距离等因素,商业性报纸的发行存在很大区域差异。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读者的阅报机率存在很大差异。蒋建国重点以甲午时期的战况新闻为中心,详细对比了各地知识分子获知新闻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对此作出的反应。如时年19岁正在苏州的包天笑了解到中日战况说:“中国要自强,必须研究科学。”而身处江西南昌的皮锡瑞,获得战败议和的消息后,十分忧愤。

蒋建国指出,新闻史研究中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维新之前报刊发行量少,读者寥寥,影响力甚微。通过研究甲午前后的读报活动,说明新式报刊在1880年代之后的十年间,尽管读者总数并不多,但已通过各种途径从都市社会渗透到城镇社会,对读报人产生深刻影响。

 

在提问环节蒋建国就历史研究与新闻研究的路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他告诉大家历史研究可以呈现展示而新闻史研究却总要有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做研究要沉下心,多翻阅原始文献,找到线索,并对研究问题作出解答。

蒋建国主要从事新闻史、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衰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是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点、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次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任树芳 罗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