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邀请到著名藏书家、中南大学教授张少雄,在文科楼318开展题为《易学视域下的文学文本近阅读》的讲座。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教授何云波主持并发表见解。
何云波老师介绍到:“张老师是湖南十大藏书家之一,家中藏书近五万册。大学阶段张老师专业是外语,但经常蹭文史哲的课,也为他后来纵横外语、中文、教育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老师首先从破题开始,什么是“近阅读”?近读或近阅读是美国新批评派提倡的文本解读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古老的方法,见于多国文史哲研究,而美国学者将其理论化。接着张老师讲到——掌握“近阅读”,有三大原则与方法:
一是近距离精研,不粗观。即改正泛读的习惯,精读文本;
二是内缘,读出意蕴,不塞入外物。即以文本为核心进行阅读和研究,用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来活化作品的价值。文学史上那些不朽的作家,是作品的思想和价值让他们长存,同学们只有在潜心读过他们的作品后,他们才能真正在我们心中立起来。就像何云波老师在最后分享见解时说的那样:“文本阅读的过程就像谈男女朋友,文学史和作品梗概就是媒婆,媒婆是重要的,但远远不够,那个人怎么样要你走进、了解。文本的思想和价值要你近读,然后阐发。”
三是精微,挖掘一切可能意义,不停留于大意。那么自然有这样的问题,读出或“看到”是否属于误读?张老师解释道:“‘诗无达诂’,只要合乎文本逻辑,一切读出或“看到”,都有意义。”
而所谓易学视域,就是以中国思维和中国话语解读文学文本。看世界、人生与知识,用中国眼睛,所见和外国眼睛必然不同。讨论世界、人生和知识问题,用中国话语,所出和外国话语也必然不同。而易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论和五行论。所谓阴阳论:阴阳,阴阳两分;阴阳关系、位置、数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生化,天地、男女、万物生化;阴阳变异,卦之互变,爻之互变,数量之变,变易不息,生生不息。所谓五行论:五行,五行之分;五行生克,五行之休囚旺相。
阅读距离有远近之分,阅读视野有无之别。张老师以“刘备屋前的大树”为例,向同学们阐释近阅读的效果:“刘备住的破茅屋边长了棵罕见的大桑树,远阅读下的解释会是这样的:那棵大桑树远看就像皇帝坐的华丽车盖,以此论证《三国演义》‘扬刘’的思想倾向。但近阅读后就会发现,‘扬刘’只是表面,‘扬曹贬刘’才是内核。因为刘是正统,在当时的社会,只有支持正统的作品官方才允许写。桑树,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独特的意义,所以桑树不种在屋前。桑树一般不长成大树,长成大树就不结果,这里就是暗示刘备功业无果。那么中国人门前种什么树呢?榉树或槐树,榉树有中举之意,而槐树在古代只有三公九卿门前才可种。也正是因为桑树和槐树地位的不同,后来也就有了‘指桑骂槐’的说法。”
而易学视域下的近读就运用了易学的思想。同样是“刘备屋前的大树”,桑阴槐阳,暗示刘备阴谋起家,而曹操干的是阳谋;在文学叙述中,跌宕起伏就是一种阴阳变幻。例如《水浒传》中李逵打虎要比武松厉害,但武松打虎更为出名,这就是因为李逵打虎的过程是以平铺的方式叙述,而武松打虎的故事更为曲折;同样,也可以将外国文学作品放在易学视域下进行近读,以乔叟《坎城故事》之《序诗》之《尼姑》为例,在描绘女尼时,语言阴阳变幻,将一个做作虚伪的女人写得淋漓尽致。
具体易学视域下的近读则更切实地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发掘文本的文眼。以《红楼梦》为例,三家注中就运用五行说昭示“林黛玉进贾府是不归路”的命运。林黛玉属木,在她上岸离水的那一刻,木离了水就不能活;林进贾府走西角门,五方中西方属金,金克木;林迎面遇到贾老太太,“须发如银”,银为金,金克木;林遇王熙凤,“熙凤”谐音“西风”,即金风,同样克木;贾宝玉出场时配饰三“金”,三家注:“贾宝玉‘三金’字,‘钗’字,林死矣。”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易学息息相关,古人信仰阴阳五行,在创作时有意或无意就将易学理论和思想融入其中。唯有近读,才能发现文眼,找到理解文本的思路。最后,何云波老师讲到:“我们解读文学文本,倡导双向阐发。近代以来,我们习惯用外国的文艺理论阐释文本。其实张老师今天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思路——用中国传统阐发中西文学。这需要深厚的文史哲素养。”
(作者:马静,照片:丁滢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