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语文》原主编、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深圳市孔雀鹏城学者、著名语言学家刘丹青教授,受邀莅临我院作题为“‘80后’类年龄表述的语言文化动因及其理论含义”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由陈山青教授主持,我院和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及语言学相关专业师生2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
首先,刘丹青教授以“虚岁和实岁哪个精确”为问,引导大家关注现代年龄表达方式更迭现象。刘教授通过详实的数据资料统计,发现汉语年龄表达已出现显著迭代,“80后”类年龄表述异军突起,以年份来谈论年龄已成为新的趋势。“80后”类表述法的特点在于,只提供出生年代或年份信息,而不提供年岁信息。该表述可以作为群体的代号,也可以作为个体年龄的约数表达。正在流行的“70后”“90后”“95后”“00后”类表述也由年份表达法衍生而来,其适应语域正在急速扩张,从口语性表达、网络语言到正规媒体,再发展为学术领域的概念。
随后,刘丹青教授从语言文化动因及理论含义方面进行了阐述。刘教授指出,实岁和虚岁不存在精确度的差异,年龄表达方式发生变化,实质上是“虚岁”借“80后”类表达复生。刘教授分别从国人重视春节和生肖的文化传统,“同龄人”的认同感,以及婚恋双方年龄长幼观等方面对“虚岁”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虚岁”的回归与文化需求密切相关。
最后,刘丹青教授指出,在面对西式实岁表达的强势压制时,国人无意识中发展出了跟虚岁等价的“X年生的”这类年份表达法。在年份表达法的基础上,又衍生了“X0后”这类约数或群体表达法,并成为显赫范畴,这是文化影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达的实例。
自由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就相关内容向刘教授进一步请益,刘教授逐一答疑解惑,并鼓励大家在语言本体研究上继续精进。现场交流氛围轻松而热烈。
陈山青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刘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报告,报告从生活中的常见语言现象着手,由浅入深,析毫剖厘,通俗易懂,精彩纷呈,展现了刘教授敏锐的学术目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涵养。刘教授长期致力于将具体语法现象置于人类语言共性和类型差异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注重理论探讨和新领域的开拓,该报告的学理阐释和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给全场师生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感受,在场师生表示颇受启发,受益匪浅。
(供稿/图:叶梦珍 姚娟 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