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龚鑫 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通讯员:蒋晓珂 总审阅:张钰琳)
七月中旬,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暑期赴湘西龙山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中国百合之乡”——湘西洗洛。漫山遍野的百合花几乎都还在熟睡,深深浅浅的青绿掺杂着丝缕花色无声流泻。而眼前这位百合基地的主人与这静美的景象看起来似乎毫不沾边——朴素的工作白T恤配一牛仔裤,黝黑的皮肤,爽朗的笑容,最显眼的还要数那一把浓密的大络腮胡,为他本人更添几分豪迈气质,更使人难以猜到他本人居然是“湖南省十佳农民之一”,将龙山县打造为“百合之乡”的大功臣,人称“百合王子”的余小龙。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他的脚步,追寻他的创业轨迹,探秘百合花田背后的那些坚守与温情。
(图为余小龙与实践团成员畅谈。王承明摄)
急流勇进挺傲骨
余小龙的故乡正是他印在自己T恤上的“印家界”,在这里瑰丽的自然风光与落后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先天性血管瘤对出生于此的他而言,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如今,他已经能做到带着从容的微笑,向实践团成员们展示他那异于常人的肥大手指,笑谈曾经的苦难岁月。疾病与贫困并未使他屈服,他凭借自己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从一个只认得“白百合黄百合”的“愣头青”,成为了如今随口就能说出不同品种学名与习性的百合专家、湖南省十佳农民。
然而创业路上的挫折也总是在所难免。14年金融危机爆发,百合行业更是出现了明显的市场饱和。上一个月还是一斤15元的百合,下个月就跌成了5毛钱,余小龙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心灰意冷。“那时候我们行业里有句话,2014年总想着去跳楼,但一走到时代大厦边上,就不想跳下去了。”他笑呵呵地说道,寥寥几句道尽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的惶然与憧憬。幸而无论是面对金融危机还是后来中美关系恶化导致的货源紧张,他都坚持下来了——即使历经大浪淘沙,他始终保持着挺拔的身姿屹立于前。
(图为余小龙带成员们参观百合基地。马梓萌摄 )
结缘百合迎新生
由于身体原因,余小龙不能在烈日底下劳作,初中辍学后兜兜转转来到了昆明这座春城。就是在那里,他被当地蓬勃发展的百合产业吸引并决意投身其中,命运从此出现了转机。
从09年开始,余小龙十年如一日躬耕在百合田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旺盛的探索热情弥补了学历上的不足,他如今受聘于湖南农大成了一名客座教授,上个月还受邀主持第二届百合高峰论坛,他自豪地告诉我们:“虽然我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当我们去参加会议或者做学术报告时,只有硕士才有资格真正和我接的上话。我反正就直接往那个位子一坐,也没人敢赶我。”
余小龙在欧溪村的这片百合基地共栽培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95个品种。他带领成员们漫步百合花田,如谈论子女般聊起他的百合,对各色百合的习性特征如数家珍,对各种疑问做出了深入浅出的专业解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选购百合时要注意哪些方面才不至于受骗,花店里的百合原来叫什么名字……这般滔滔不绝地谈了近一个小时,他的脸上依旧神采飞扬。
(图为余小龙介绍当地种植的百合。王承明摄)
情系乡里送春光
百合种植示范基地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余小龙曾经算过,他的百合基地产量是每亩大概需要22个人采摘,每人按日工资100元结算工钱,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自己调配,人性化高福利的制度带来了他与村民之间相互信任的良性雇佣关系。余小龙指着一旁的电线杆,笑着向我们介绍:“要是什么时候缺人手了,我就往喇叭里一喊百合地里缺人啦,快来八十个,人马上就来了。”村书记对他也是敬佩有加,亲切地称呼他是带来致富希望的大胡子。
余小龙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土地,与土地上生出的其他农民血肉相连。目前,余小龙的公司已经和省团委合作承接了树溪村的南瓜项目,以及塔泥村的脆柿基地和药材基地。针对全面乡村振兴这个问题,他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首先会做一个短期盈利的项目,比如我们种蔬菜,那么两三个月就可以收获;但要是做一个药材基地这样的长期项目就需要三五年才能收获。但是只有长期项目才能真正留在村里,而不是一离开村子就垮了。”他又向团队成员们深入阐述了要怎样依靠村民自己“留住”长期项目,把不同利弊分析说得通俗生动,令人听得入了迷。目前,这种“长+短”模式初显成效,在其他地区也得到了大力推广,相信将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日益焕发勃勃生机。
(图为余小龙向成员们讲解百合知识。马梓萌摄)
百合基地里最显眼的一块大牌子上,“传承”二字分外引人注目。余小龙笑称他的毕生夙愿,就是希望下一代的年轻人也能像他们那样去栽培百合、钻研百合,把百合文化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盛夏的热风迎面吹来,百合田轻轻涌起一层波浪,结束采访的余小龙站在“传承”下,神情专注地望着远处那一丛盛放的花神卷丹,连思绪似乎也随同授粉的蛱蝶上下翩飞,越过千山万水,越过浩荡无垠的花田与星罗棋布的人家,向远方的无尽处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