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龚鑫,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通讯员:陈德玲 蒋晓珂)
7月9日正午,为进一步认识先进人物在卜纳洞脱贫攻坚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实践团决定对农民领头人彭吉武进行采访。通过采访了解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彭吉武夫妇敢为人先发展生态农业成功脱贫,为卜纳洞及周边地区提供创业脱贫典范和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全力为脱贫事业贡献力量。如今,结合卜纳洞发展方向,彭吉武夫妇着眼于探索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多去尝试,不惧失败
采访伊始,彭吉武讲起自己的过往。彭吉武以前做过很多活,出去打工、种杨梅、种百合、种烤烟,但好像都走不通。种杨梅之前没考虑好间距,导致后来杨梅品质大不如前;百合收益也从尚且乐观到血本无归。甚至觉得人生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看不到光亮。
“我家住山里没有路,我就和妻子修路,有马路才有出路。修着修着出了意外,我的左腿粉碎性骨折,妻子手部残疾,那段时间连做一顿简单的饭菜都相当的困难。”
就算如此,他也没想过放弃修路。修路,成了彭吉武的心头大事。没钱了,打点零工接着修;机器开不了路,他就拿锄头挖;户主不愿意让地修路,他就反复登门劝说。
冬去秋来,陆陆续续13年,一条3.8公里的山路终于修成了。这条路,不仅是自家的门前路,更是大家伙的致富路。
修路少不了政府的帮助。2015年,县扶贫办支持了五万元道路加宽垫沙项目,2018年,县交通局给基地公路硬化了一公里。
“开山修路搭铁索虽然苦,但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大家,值啊。”彭吉武自豪地说道。
(图为彭吉武家门前)
摸准路子,撸袖同干
如今彭吉武夫妇重点进行葡萄种植和蜂蜜养殖。
“我当时买了几十株葡萄苗在田地里试验,第一年产量少,但是口感好,卖得不错。第二年,产量上去了。第三年,塌了。那个葡萄架已经撑不住那么多葡萄了,那一年没得钱赚。”
彭吉武找到了发力点,开辟了大面积的荒山全用来种植,从翻土、打桩、搭架、种苗,到长叶、开花、结果,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
彭吉武自己富了,却毫不吝啬把经验分享给大家。 2015年,他发起成立了龙山县吉武高山刺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周边农民每年提供1500个工时的务工岗位,发放工资2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县有100多户农民种植刺葡萄,其中有60多户是贫困残疾人家庭。他义务提供技术培训,上门指导,还承诺保底收购。
彭吉武不光会去村里乡民的葡萄园帮忙查看长势,提供跟踪服务,对其他乡镇农民同样如此。例如,红岩溪镇毛坝村刘龙武种的葡萄味道不够好,彭吉武怀疑和土壤有关,实地考察之后发现是土壤湿度太大,最终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召市镇青坪村张长文家的葡萄,按照彭吉武说的水肥比、打药量等方法种植,种出来的葡萄卖相好、味道佳。
2012年,当地大力退耕还林,山上果树多了,蜜源足了,彭吉武开始养蜂。
几年后,政策下来了,实行养蜂致富阳光工程。他又带动了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残疾人家庭发展养蜂事业。
对于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养蜂比打理果园,更加方便。彭吉武脱贫之后,还结对了自己的帮扶对象——红岩溪马失村坐轮椅的残疾人彭南面。在彭吉武的指导下,彭南面现已能独自养殖20箱蜜蜂。他笑着说:“我觉得,能把经验分享给大家才是真的优势。”
(图为彭吉武向实践团成员成员展示他养的蜜蜂)
(图为彭吉武带实践团成员参观葡萄园)
(图为彭吉武家的葡萄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彭吉武合影)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像彭吉武这样的农民领头人纷纷涌现,农民撕掉“没有文化”的标签,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为乡村的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当地通过引导扶持,将这样一批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种养大户、农村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者、农业科技企业领办人,培育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或企业法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一乡一品一业或多乡一品一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以及现代流通、劳务经济发展、农民创业致富中的带动作用,在农村形成强大的创业发展洪流。让我们期待着他们能够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继续发光发热,绽放光芒。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卜纳洞李菁华书记、彭吉武夫妇合影)